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内首个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在这里,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男士在体验“主驾无人、副驾驶配备安全员”的无人驾驶车。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内首个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在这里,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北京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一直在不断提速。11月7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针对不配备驾驶位和方向盘的短途载客类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发布了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无人接驳车管理细则(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以编码形式给予无人接驳车在特定区域内的相应路权,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的创新管理。
据了解,作为自动驾驶这一新兴技术的落地产品,无人接驳车目前尚不属于工信部所规范的道路机动车辆,无法获得道路行驶权,行业整体上处于在封闭或半封闭园区进行测试示范的阶段。
本次发布的管理细则以安全可控为基本原则,参照机动车管理的相关规则,通过发放车辆编码的方式,给予无人接驳车相应路权,允许其在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60平方公里内申请行驶线路,依示范区批准分阶段开展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活动。
此外,今年7月,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开展常态化收费服务,并允许安全员从主驾移到副驾。
无人驾驶的实际体验如何?
近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打开手机App输入起点和目的地,点击“呼叫车辆”。系统根据算法选择最近车辆,几分钟后自动驾驶出租车就能到达停车点。记者注意到,在行驶途中,乘客可以通过车载屏幕看到实时路况,道路上的车辆、行人都以三维形象呈现。到达目的地后,乘客待车辆平稳停下即可下车。
“两三年前消费者还觉得好奇,如今不少在北京经开区工作的人已经将自动驾驶出租车作为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说,“主驾无人车辆上路时,后排乘客甚至没有注意到司机位置没有人驾驶。”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测试运营状况良好,持续获用户好评。
自动驾驶距离大规模上路还有多远?张宁认为,随着商业化加速落地,技术将逐步走向成熟。预计2025年左右,自动驾驶车辆的数量将大幅增长,适用范围也将大幅扩大。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相关技术、产品的突破,在车、路、云融合发展路径下,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将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数据显示,我国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市场主体已超过6000家,行业已经形成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卡车、末端物流、环卫等10大类应用,增长迅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公维洁认为,目前我国各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还存在场地建设及设备配置标准不统一、测试场景尚不健全、网联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目前部分测试区实现了测试互认和数据共享,但范围仍需扩大,如果数据不共享将导致测试无法进一步反哺研发、政策和标准。”
亮道智能创始人剧学铭说,期待加快推动标准体系和规范制定,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商业运营等工作涉及的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在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形成合力。此外,可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依托深圳立法、北京设立政策先行区等创新探索,为全国性立法创新提供支撑。
“未来,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将朝更加绿色、更加高效、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智慧交通将与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相融,不仅提供运输服务,还将提供信息服务、生活服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与综合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虞明远说。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男士在体验“主驾无人、副驾驶配备安全员”的无人驾驶车。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内首个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在这里,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北京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一直在不断提速。11月7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针对不配备驾驶位和方向盘的短途载客类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发布了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无人接驳车管理细则(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以编码形式给予无人接驳车在特定区域内的相应路权,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的创新管理。
据了解,作为自动驾驶这一新兴技术的落地产品,无人接驳车目前尚不属于工信部所规范的道路机动车辆,无法获得道路行驶权,行业整体上处于在封闭或半封闭园区进行测试示范的阶段。
本次发布的管理细则以安全可控为基本原则,参照机动车管理的相关规则,通过发放车辆编码的方式,给予无人接驳车相应路权,允许其在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60平方公里内申请行驶线路,依示范区批准分阶段开展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活动。
此外,今年7月,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开展常态化收费服务,并允许安全员从主驾移到副驾。
无人驾驶的实际体验如何?
近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打开手机App输入起点和目的地,点击“呼叫车辆”。系统根据算法选择最近车辆,几分钟后自动驾驶出租车就能到达停车点。记者注意到,在行驶途中,乘客可以通过车载屏幕看到实时路况,道路上的车辆、行人都以三维形象呈现。到达目的地后,乘客待车辆平稳停下即可下车。
“两三年前消费者还觉得好奇,如今不少在北京经开区工作的人已经将自动驾驶出租车作为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说,“主驾无人车辆上路时,后排乘客甚至没有注意到司机位置没有人驾驶。”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测试运营状况良好,持续获用户好评。
自动驾驶距离大规模上路还有多远?张宁认为,随着商业化加速落地,技术将逐步走向成熟。预计2025年左右,自动驾驶车辆的数量将大幅增长,适用范围也将大幅扩大。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相关技术、产品的突破,在车、路、云融合发展路径下,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将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数据显示,我国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市场主体已超过6000家,行业已经形成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卡车、末端物流、环卫等10大类应用,增长迅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公维洁认为,目前我国各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还存在场地建设及设备配置标准不统一、测试场景尚不健全、网联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目前部分测试区实现了测试互认和数据共享,但范围仍需扩大,如果数据不共享将导致测试无法进一步反哺研发、政策和标准。”
亮道智能创始人剧学铭说,期待加快推动标准体系和规范制定,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商业运营等工作涉及的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在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形成合力。此外,可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依托深圳立法、北京设立政策先行区等创新探索,为全国性立法创新提供支撑。
“未来,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将朝更加绿色、更加高效、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智慧交通将与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相融,不仅提供运输服务,还将提供信息服务、生活服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与综合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虞明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