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2021年,是全球汽车业混乱与变革、希望与焦虑交织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和芯片短缺危机持续蔓延,且大概率会延续至2022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难题加重了企业的经营压力,但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变革浪潮却并未放慢脚步,反而有加速趋势。本报遴选出2021年国际汽车业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回首这一年,国际汽车业在变革中向新而生。
1 “缺芯”阴影笼罩 汽车业全力应对
“缺芯”可以说是2021年全球汽车业最主要的关键词,因芯片短缺导致的汽车工厂停产、减产事件层出不穷。根据Auto Forecast Solutions咨询公司的预测,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将累计减产1132.4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则预测,芯片短缺将导致2021年中国车市减量130万~140万辆。
芯片短缺并不局限于汽车业,而是波及多个领域。为此,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半导体“军备赛”。无论是美国强制要求全球半导体巨头上交数据,还是欧洲投入巨资并力邀英特尔、台积电等企业赴欧建厂,抑或是韩国明确将半导体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技术,都促使半导体行业大幅升温。
为了应对芯片短缺,汽车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减配成为各大车企间较为流行的做法,例如部分车企取消了座椅加热、无线充电等不太重要的配置,还有一些车企采取”先交付后补装“的做法。生产方面,车企选择优先生产能帮助其达到排放目标的新能源汽车,以及利润丰厚的车型。另外,一些车企选择与半导体厂商直接合作,例如通用汽车和福特。其中,通用汽车不仅计划与高通、台积电等厂商合作开发新一代芯片,还有意大幅削减芯片种类,从而降低供应链复杂性。
点评:“缺芯”使得全球多个汽车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好在,在多方努力下,芯片短缺正逐渐得到缓解。
2 新能源车逆势上扬 市场化拐点已到来
在疫情持续、芯片短缺导致全球多国汽车销量下滑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却出现了逆势增长。中国、欧洲、美国等主要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出现暴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7.8%,尤其是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高达19.5%;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接近300万辆,同比增长1.7倍。中汽协指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
与此同时,欧洲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也超过20%。在德国、法国、英国、挪威、瑞典、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倾力扶持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成为多个欧洲国家的共同现象。尤其是在挪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90%。至于美国,拜登政府的力推,使得其被认为是下一个最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11月销量同比大增80%。
企业方面,在特斯拉继续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的同时,大众集团、戴姆勒、宝马、通用汽车、福特等传统车企也在奋起直追。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齐齐发力,使得全球新能源车市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大量全新电动车型,例如大众ID.家族、福特F-150闪电、通用纯电悍马等也已进入市场或即将投放市场。
点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逐渐摆脱补贴依赖症,由过去的以政策驱动为主转向了市场驱动。
3 车企发力碳中和 欲兑现气候承诺
随着气候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了脱碳目标。例如,中国设定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
作为传统的“排放大户”,汽车业在助力整个社会迈向碳中和的道路上,责无旁贷。其中,通用汽车、福特、丰田、本田等跨国车企纷纷制定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并已积极行动起来。为了实现碳中和,车企一方面积极推进电动化转型,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例如,大众集团推出了聚焦电动化、数字化的“2030战略”;奔驰宣布从“电动为先”转向“全面电动”;宝马计划到2030年将平均单车碳排放较2019年削减40%;通用汽车将电动汽车领域投资规模提升至350亿美元;福特预计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将占其总销量的40%。就连在外界眼中有些“保守”的丰田也于近日宣布,将在电动化领域投资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483亿元),到2030年推出30款纯电动车型,并将纯电动汽车年销量提升至350万辆。此外,沃尔沃、本田、奥迪、捷豹、宾利、雷克萨斯等品牌纷纷表示,未来将完全转向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销售。
点评:交通领域是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在各国纷纷公布碳中和目标后,车企也发布了各自的碳中和时间表,且一般都先于整体目标。
4 L3自动驾驶获批 量产车即将上路
近日,戴姆勒方面宣布,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DrivePilot通过了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KBA)严格的技术条例审批,成为全球首个获得联合国法规UN-R157认证的汽车企业。这意味着奔驰L3级自动驾驶汽车获批上路,为其大批量生产铺平了道路。按计划,DrivePilot系统将于2022年上半年配装在奔驰S级和奔驰EQS上,届时这两款车可以在德国全境高速公路上,以最高6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交通高峰或拥堵期间启用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模式。
L3级被定义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关于这个阶段是否有必要存在,业内出现过很多争论。此前已经有多个品牌宣称将量产L3级自动驾驶车型,但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早在2017年,奥迪宣称奥迪A8是全球首款能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车,但由于法规限制与技术原因,量产计划后来不了了之。沃尔沃、福特、Waymo等不少车企及科技公司选择跳过L3,主攻L4级自动驾驶,但其技术难度和法规限制要更上一层楼。当然,还有部分企业没有抛弃L3,例如本田在今年3月宣布将在日本限量销售100辆具备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Legend轿车,宝马计划最早2022年将L3级自动驾驶功能作为选装配置提供给客户。
点评:作为辅助驾驶和高级自动驾驶的分水岭,L3一度被认为是尴尬的存在。此次奔驰正式通过审批,意味着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终于可以大规模走向市场。
5 电池原料价格疯涨 汽车厂商全球扫矿
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加速,使得动力电池需求急剧增长,再加上疫情这只“黑天鹅”,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无论是动力电池厂商,还是整车企业,都在加速介入对上游资源的争夺战中。
进入2021年,金属原材料价格集体大涨,尤其是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除了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旺盛需求,锂矿资源供应紧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布局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已经成为动力电池厂商的常规操作。宁德时代、赣锋锂业、LG化学、SKI等厂商积极在全球扫矿。
除了动力电池厂商积极布局,为了防范材料涨价对整车生产成本的冲击,车企也希望能够直接从矿商处采购资源。例如,宝马、大众等车企积极接洽稀土勘探商,就稀土原材料供应进行直接谈判。
点评:锂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持续升温的电动化浪潮加剧了其供应紧张态势。中短期内,动力电池厂商和车企对于锂矿及稀土资源的争夺可能会愈发激烈。
6 价格、颜值“圈粉” 小微电动车火热
自2020年五菱宏光MINIEV一跃成为“国民神车”以来,中国微型电动汽车市场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直至2021年,热度依然居高不下。欧拉黑猫、长安奔奔、奇瑞小蚂蚁等一系列微型电动汽车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
国际市场也是如此,众多跨国车企密集推出微型、小型电动汽车产品。大众集团在2021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带来了一款小型跨界概念车ID.LIFE,这是大众首款面向小型车细分市场打造的ID.系列车型,计划2025年推出。小型电动汽车雷诺Zoe在欧洲的销量一直名列前茅,而达契亚Spring、西雅特Mii、菲亚特500e等纯电小车在欧洲的销量也逐渐攀升。
微型及小型电动汽车普遍价格优惠,造型时尚,俘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心。事实上,小型车历来受到欧洲消费者的欢迎,对于价格本就不算高的小型电动汽车而言,购车补贴让其更具吸引力。
点评:对于消费者来说,时尚的造型、实惠的价格是其购买小微电动车的重要原因。而跨国车企之所以积极推出微型、小型电动汽车,一方面是为了排放达标,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车型快速打开市场,在电动化领域打响知名度。
7 “一箱难求”海运受阻 供应链稳定性遇挑战
进入2021年以来,中国及全球市场外贸形势持续向好,国际集装箱运输需求快速增长。不过,随着多国疫情不断反弹,部分境外港口拥堵,导致国际物流供应链受阻,船舶运行效率和空箱周转率大幅下降,集装箱出现“一箱难求”,带动海运价格飙升,甚至出现“箱比货贵”的现象。可以说,疫情引发的供应链问题已经将航运成本推升至历史高位,给全球整车及零部件的进出口带来了负面影响。
近期,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扩散风险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多国第一时间收紧防疫措施,实行入境限制。受港口防疫加码、码头用工不足等影响,原本紧张的海运更是“雪上加霜”。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海运价格的飙升和集装箱“一箱难求”的局面,不仅限制了核心零部件运进来,也限制了出口产品的运输。
据了解,中国汽车出口一直以海运为主,小型汽车多数使用集装箱船运输,大型商用车小批量用框架柜运输,大批量则用滚装船运输。海运价格的大幅上涨给车企带来了较大压力,但为了保住海外市场,车企不太可能将这部分压力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大幅涨价。为此,不少车企希望主管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加大出口补贴或有进一步降税措施,并出面协调汽车海运出口的运力。
点评:海运“一箱难求”的现象主要是由疫情导致的,短期内很难得到大幅缓解,探寻多元化的货运方式势在必行。
8 拜登推多重利好 美电动车市起飞
与前任特朗普不同,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推出多项利好该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大基建”法案以及新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在“大基建”法案中,拜登承诺拿出75亿美元建设全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到2030年在美国新建50万个公共充电桩。今年8月初,拜登还签署了一份行政令,提出到2030年使得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占美国新车销量的一半。
对于拜登支持电动汽车的举动,美国本土车企通用汽车、福特乃至Stellantis都表示欢迎。拜登也多次为美国电动汽车站台,他于今年5月和8月先后到访福特和通用工厂,并试驾了福特F-150闪电和通用纯电悍马。
此前,通用汽车宣布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将2020年至2025年间的投资金额从270亿美元增至350亿美元。福特也计划到2025年,将其在电动化领域的投资提升至300亿美元,该公司还联手韩国电池厂商SKI,计划投资114亿美元,在美国新建1座生产F系列电动皮卡的组装厂和3座电池工厂。
点评:拜登政府态度的转变,使得美国成为继中国、欧洲之后,又一个潜力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前景可期。
9 后默克尔时代到来 德汽车电动化加速
12月8日,德国新任总理朔尔茨及新政府内阁全体成员在柏林的德国联邦议院宣誓就职。当天下午,朔尔茨和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举行了交接仪式,新政府正式投入工作。涉及汽车领域,新政府提出的施政纲领包括2030年底前逐步淘汰煤炭发电,比此前默克尔政府主张的2038年提前了8年;且届时至少将有15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而默克尔政府之前设定的目标是1400万辆。德国执政联盟还提到,德国将逐步终结化石燃料时代,加速推动交通行业过渡至电动汽车。
新政府延续了之前默克尔政府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有些方面还加大了扶持力度。其中,购车补贴方面,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将延续至2025年。基础设施方面,维持此前的目标,即到2030年建设100万个公共充电桩,目前约有5万个。除了公共财政拨款,新政府还将广泛吸纳私人投资,以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德国车企对于新政府的举措表示欢迎。与此同时,大众集团、戴姆勒、宝马等代表性车企都在电动汽车领域进行大举投资,加速电动化转型。从市场情况来看,今年11月,德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幅为25%,所占整体车市的份额已经超过30%。
点评:后默克尔时代,作为传统汽车工业强国,德国在汽车电动化浪潮中再次斥巨资豪赌,以期在未来获得全球汽车工业的主导权。
10 Rivian市值“过山车” 新势力还须实力说话
特斯拉的股价飙升,带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板块股价大涨。由此,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扎堆上市,初期股价普遍大幅上涨,例如有美国“氢能重卡第一股”之称的尼古拉、瞄准高端车市场的美国本土初创公司Lucid,乃至中国的小鹏、理想等。不过,相比之下,被外界称为“特斯拉杀手”的Rivian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更加惊人。
有福特、亚马逊背书的Rivian于11月10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数日股价一路攀升,11月16日收盘,Rivian总市值达到1467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前三车企。但在短暂的辉煌过后,Rivian股价一路下跌,之后起伏较大,截至12月23日,位列全球车企市值榜第5位。相比巅峰时期,Rivian的市值已经缩水超四成。不少人质疑,“妖股”体质背后是产能泡沫。目前,Rivian尚未开启面向普通用户的交付,仅向内部员工交付了少量车,且其在今年第三季度净亏损12.3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为2.88亿美元。不过,Rivian仍有不少拥趸,最大股东亚马逊已向Rivian下了10万辆订单。
Rivian的表现并非个案,其他初创公司也不乏股价暴涨暴跌的情况,尼古拉、Lucid、法拉第未来等都有类似现象。
点评: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上市只是一个起点,能否继续走下去,还要看其是否拥有足够的实力。要知道,即使是如今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的特斯拉,当初也被不少机构认为市值颇有“水分”,最终还是靠实打实的产品和技术积累才走到今天。本报记者 张冬梅《 中国汽车报 》(2021-12-27 006-0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