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在2021年初,特斯拉遇到了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次决定生与死的公关危机。
而马斯克的回应虽然可算及时,但可惜不够有说服力。
在3月20日,刚刚加封自己为特斯拉“Technoking”的马斯克通过网络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会议时提到关于特斯拉安装监控摄像头一事,他表示:“特斯拉公司将不会向美国政府提供其车辆在中国或其他国家收集的数据。”
马斯克特别表示:“没有任何一家美国或中国公司会冒险收集敏感或私人数据,然后与本国政府分享。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如果一家商业公司真的从事间谍活动,那么对该公司的负面影响将是极其糟糕的,如果特斯拉有利用汽车在任何国家从事间谍活动,那么它将在任何地方被关闭。”
这一说法虽然没有直接回应当前国内对其可以引发国家安全的质疑,却也是对其身陷“间谍门”等批评以来的首次在华公开回应。
不过这一“解释”并非单纯源于国内的疑虑,而是始于国外车主的质疑。
此前马斯克在推特称,将收回一些车主的FSD beta版(完全自动驾驶公测版)的试用权限。原因是这些车主在使用FSD beta功能时,没有对道路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
他的这一说法引发网友疑:“特斯拉如何知道车主行为,是车内摄像头正对着司机么?”
而马斯克明确回答该网友:“是的。”
随后这一言论迅速发酵,引发特斯拉是否侵犯车主隐私权的讨论。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中国在3月19日也回应称:“所有中国市场上的特斯拉用户车辆均未开启车内摄像头,也不涉及FSD Beta(全自动驾驶测试版)的测试。”
车内摄像头可能侵犯车主隐私事实上在去年10月即被黑客曝光,特斯拉利用车内摄像头监控驾驶员的行为,眼神,动作,随后马斯克确认了这样的消息,并解释是为了开发更新的主动安全功能。
而国内关于特斯拉引发的数据安全担忧,早已不是车内的摄像头,而是其车外的摄像头。
上周微信群里开始传播一则涉密单位家属院为了安全禁止特斯拉进入的《通知》引发关注,而这则消息的背后是特斯拉的汽车拥有车内和车外的感知能力,并且可以上传到云端的能力。
而特斯拉当前的服务器并没有安置在中国国内。
在2020年5月13日,中国不少车主反映特斯拉APP无法与车机连接,以致车机黑屏、手机钥匙失效,导致无法获取车辆信息、无法点亮车内仪表盘、中控屏。甚至 出现停车后,车辆无法启动。
特斯拉的回应是:系统服务器故障,以及域名证书过期。
事实是远在美国的特斯拉服务器宕机了。
而在今年的3月9日,知名黑客通过入侵特斯拉服务器,曝光了上海工厂的内部样子。
特斯拉因数据安全引发的担忧显然不是这两年独有,但近来因中美之间关系开始从单纯的技术问题变成敏感话题。
这一话题一方面在国内热议,而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19日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的话进一步称,中国相关部门政府正在限制敏感行业和机关的工作人员使用特斯拉的汽车,理由是担心该汽车可能导致国家安全信息泄露。该人士表示,此前相关部门对特斯拉汽车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汽车的传感器可能记录周边位置的视觉图像。
此外,特斯拉通过汽车可能获得各种数据,比如用车时间、方式和地点、驾驶人员的个人信息,以及与汽车同步的手机联系人名单。
而今年一件被广泛解读的一件事则是今年2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近日就用户反映的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共同约谈了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要求其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部委联合约谈特斯拉不常见,但五部委中出现了中央网信办则颇为引人意外。
当前数据已成为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的主要资产时,关于数据的争论与安全,隐私与用途的争论就从未停止。
只是对于特斯拉和众多新造车企业而言,数据也正在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资产。
只是智能汽车产生的影响将迅速超越手机,它引发的数据主权和数据伦理争议将成为这一产业发展越不过的问题。
上到美国的棱镜事件,下到手机中的权限控制,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被数据包围,而现在争论的对象只是演变成为了车。
而在探讨如何规避各国的数据失控担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智能汽车到底可以收集哪些信息?
智能汽车究竟能收集什么信息?
我们以特斯拉为例,全系新款产品装备有前置、侧方和车尾摄像头,视野范围达360度,前置雷达可探测前方较远距离的障碍物;超声波传感器负责探测附近车辆以降低碰撞风险,辅助泊车。
特斯拉官方微信还详细介绍“哨兵模式”:“当锁车并挂上驻车挡时,摄像头和传感器将保持开启,随时拍摄可疑活动。”
虽然特斯拉明确中国境内的车内摄像头没有开启,但由于自动驾驶技术的需要,车外的传感器都是实时开启的。
摄像头可以有实时的图像信息,毫米波雷达可以探测到角度,相对速度等信息,再加上车内的定位,以及实时上传信息的功能,几个要素加在一起难免让人担忧。
有媒体报道,特斯拉的用户在打开自动驾驶功能开了一天车之后,发现这辆车向云端上传了3.9G的数据。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如果对特斯拉不设禁足区,其收集数据和“情报”的能力非常强,在一些军事重地和涉密机构附近行驶时,一辆特斯拉不仅可以将拍摄到的信息上传,并有能力分析出特殊车辆和重要人物的行动轨迹和规律。
这些数据有什么用?
从主观意愿来说,特斯拉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绝对不会把冒着死亡的风险主动去从事间谍活动,但这些数据也确实能为间谍活动作为依据。
而特斯拉收集这些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动驾驶技术。
特斯拉的车辆在每个国家的道路上行驶时,除了车辆的位置、与手机同步的联系人信息、车速、导航地址这些数据外,特斯拉的外部摄像头能够不断拍摄汽车周围的环境,包括周围的行人和其它车辆。
然而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开发了一套AI学习技术,用来对比计算机的驾驶和人类驾驶,让计算器进行云端学习,达到改进自动驾驶的效果,因此车外信息也被上传至云端也是可以肯定的。
不过这样做的企业也不止特斯拉一家,国内众多以智能汽车为卖点的像小鹏汽车等新创企业也是如此。
今年有众多车型以智能汽车为定位,像即将在上海车展发布的智己汽车、宝马iX、奔驰EQS,以及今年年初发布明年上市的蔚来eT7,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甚至其算力平台和收集数据能力更强。
通过数据来分析和提升车辆智能属性,也是行业普遍做法了。
而一些新品牌也将用户数据和用户权益绑在一起,用户提供数据,企业给与用户数据价值进行补贴。
3月17日,上汽集团与阿里等合作打造的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智己汽车公布了其推出的用户权益平台CSOP(Customer Share Option Plan)的核心运营链路。
首先,智己汽车拿出创始轮投资中的4.9%股权收益作为背书,发行3亿枚 “原石”映射该部分股权对应的资产收益与红利,应用包括区块链在内的一系列前沿科技,以数据权益的方式回馈用户,认可用户的贡献与价值。
其二,智己汽车将用户数据视为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生产资料,将用户数据和权益的安全置于平台运营的首位。
也就是说,智己汽车准备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自己宣称的让用户成为企业股东的模式,用户购买了智己汽车,可以以自己的使用车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资源成为智己汽车的股东,而智己汽车准备拿出创始轮投资中4.9%的股权释放给其购车用户。
这种尝试有可取之处,不过它平衡的是车企和车主数据之间的数据伦理问题,对于汽车企业和数据主权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开放的思路。
怎样规避安全风险?
首先从法规上来说,目前相关的数据安全仍属于空白阶段。互联网领域的相关规范有借鉴性却不具有完全适用性。
这其中涉及汽车企业的技术应用,用户的隐私与知情权以及更宽泛意义上数据主权。
在今年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在议案中指出,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产品管理、交通管理、责任界定、保险监管、网络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部分规定,不能完全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存在一些制约智能汽车发展的“矛盾点”和可能触发潜在风险的“空白点”。
目前,我国关于车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但已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2020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又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通知》,强势助力智能汽车的发展。
而对数据主权,现在也需要防止各国泛化这一概念。
正如马斯克在20日所言:“之前美国曾提及要禁用TikTok,幸好最终并没有真正落实,这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担心。”
在我们担心特斯拉可能引发数据问题之时,中国的智能汽车事实上也在以世界为市场。 显然它需要国际间的协调。
马斯克说:“中美间的共识其实远比人们看到的要多,双方应该在互信基础上,协同发展,共同繁荣。”
当前在数据主权方面,国际企业的主流做法为,中国的数据只留在中国,云端服务也进行本土化,目前无论是苹果的服务器还是亚马逊云处理器全部在中国贵州,这些数据是不能被带走的。
而去年年中,特斯拉也确认特斯拉中国用户数据和认证服务将从美国迁移到中国,即把服务器搬到中国,不过在目前仍没有进一步消息和时间点。
这自然需要特斯拉对这一问题尽快做出决断。
而在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数据层面和个人隐私,智能汽车行业尤其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应该遵循当前移动互联网确立的隐私规范,将车主是否开放车主数据以及驾驶数据的权益还给车主。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这些原则显然也应适用于智能汽车。
数据是推动服务和体验的一个重要工具,数据本无罪,在智能汽车发展的初级阶段,当这些问题被暴露出来,事实上也给出了解决之道。
而我们当前应该警惕的是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