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腾讯汽车与功夫拍案联合出品】
全篇2629 字数 阅读时长 5分钟。
氢能源,高热量、0 污染、储量丰富,堪称人类能源之光。
早在2000年,氢燃料电池车同锂电池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氢能汽车更是代表着清洁汽车未来发展方向,也一度成为共识。
然而,20年过去,氢能源停滞不前,锂电相关的新能源产业却热火朝天大干着,也成为近几年的大风口。
伴随着一纸政策,风向似乎开始“转变”。
此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这也被业内称之为最有“含金量”的规划。
在此之后,一大波氢能股也接连大涨。
投资机构也随之大呼,万亿风口将至!
种种风声传闻似乎都在预示,氢能将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新未来。
那么,氢能源产业真的爆发在即?继电动车故事之后,中国的氢能故事也要开讲了?
随着如今锂电池成本持续攀升,政府补贴又逐渐退坡,电动车性价比大幅下降,氢能源汽车似乎拥有具备替代电动车的机会了?
(1)别想了!这是大家暂时都“用不起”的氢能!
那人们还有机会买到一辆超长续航、零排放的氢能源车吗?
十年之内,够呛。
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就直接否定了氢能乘用车:“你们不会看到任何氢能的乘用车,在大规模市场中应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想法太过乐观了,10年内都不可能,因为这背后的物理学逻辑不合理。”
这倒不是因为迪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相反,迪斯看得很明白。
而成本,就是制约氢能普及的核心壁垒。
从锂电的发展进程来看,其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就是在降本层面取得了跨越式的胜利。
据功夫汽车了解,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全球锂离子电池组平均价格从1100美元/kWh降至137美元/kWh,降幅近90%。
相比之下,氢能的商业化依然没能越过成本的藩篱。
氢能产业链大致可分为制氢、储运、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等环节,要想推动氢能的普及,每一环的成本均需要大幅下滑。
首先是制氢,国内仍然以化石燃料制氢为主,但这种方式碳排放高,对于一个号称“新能源”的产业来说并不可取。
而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则是成本居高不下,且效率很低,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制氢这一“基础矛盾”之外,储氢也是问题之一。
储氢不仅是令国内产业头疼的难题,而且在全世界,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
目前,国内储氢瓶的成本造价在27000元左右,同时配套设施的价格在15万元。
对标美国,储氢瓶的价格也在22000元左右,略低于中国,但同样高昂。
不仅制备和储存,氢能在运送上也是“大有学问”,更制约着商用化规模的扩大。
目前国内主要的氢能运输手段是高压气氢。
高压气氢运输,单次载量并不高,40吨重的长管拖车大约只能运输400kg的氢气。
而主流的氢能客车,搭载的都是35兆帕氢气储氢瓶。
1兆帕约等于10kg,这样一换算,“卡脖子”的不是产氢,更像是运氢。
根据机构测算,当前不同形式的氢气运输成本大致为2美元/千克。
总的来说,各环节的成本加总使得氢气的终端使用价格居高不下,在和其他能源的对比中处在比较劣势的地位。
换言之,氢能车的想象空间足够大,但碍于成本,现实暂时还是骨感。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假如想买一辆氢能车,更得回答“买得起”和“用得起”这两个问题。
(2)“锂氢”互补,才是中国新能源的最终归属?
理论上来看,氢能汽车代表了未来,足以完爆石油与锂电池。
残酷的是,氢能汽车仍被电动车、混动车、燃油车按在地上摩擦。
但不夸张地说,无论车企还是国家,谁在氢能上先拔头筹,花样玩得多且玩得好,谁将更有机会主导未来出行方式的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功夫汽车认为,氢能和锂电并非是“有它没我”的敌对关系,更趋近于一种互补关系。
从补能方式与续航里程看,氢能车其实更接近于传统汽车,没有续航、补能等一系列缺点。
考虑到氢燃料电池车的特点,其实它很适用于长途运输的使用场景。
换言之,锂电车很好地替代了传统汽车在城市中的应用场景。
而长途运输场景中,则是氢能车的主场。
毕竟,氢能具备量转换效率高和完全无污染的优点,且只需要在高速沿途建造加氢站,就能解决加氢站覆盖面不足的困扰。
因而,氢能汽车才是现阶段最合适的商用车辆。
从这个角度出发,氢能汽车才能实现“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
而着眼于当下氢能在乘用车领域的“火热”,更多还是炒作因素居多。
即使是把目光向下聚焦两者的产业链,氢能汽车的起步难度是要明显高于锂电车。
尽管目前锂电池电动车起步较快,但相信随着整条氢能源产业链的完善,氢能车的发展也会逐渐加快,迎来产业的春天。
毕竟,只有“锂氢”互补,人们理想中的“碳中和之路”才会实现。
(3)关于“氢能故事”,要开讲了?
虽然氢能技术离大规模落地还有距离,但基于“万亿市场规模”,还是有不少人眼红这么一个风口的。
据功夫汽车了解,截至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了氢能发展政策。
不难看出,“政策土壤”已有,氢能汽车就差一个“好故事”了。
就如锂电车早期,造车新势力讲故事、玩概念、给予投资者想象空间,借机拉高股价,凭此套路吸引融资成全自身发展,屡试不爽。
这一切的根本,就基于纯电动拥有充足想象力的未来。
而氢能车的未来,甚至比锂电更具发展潜力。
在此之下,或许不乏各路人士蜂拥尝试。
那么,氢能车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会重演“锂电故事”的野蛮发展途径吗?
这或许也不一定。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氢能汽车行业既喜欢资本,又害怕资本。
因为行业初期发展没有资本推动不了产业化进程,但资本的逐利属性,一旦介入之后需要企业快速上量,快速做大估值……
有些企业有些公司为了快速发展上市,也会像纯电动汽车发展初期,比如自己买、自己跑的做法,自己运营冲量的事情。
这样发展下去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泡沫,为未来产业发展留下隐患。
但是,功夫汽车仍旧认为,资本市场的疯狂虽然会带来泡沫,但是在“有限”且“可控”的泡沫之下,反而能触发更多的创新。
由此,于氢能源的未来,更需要看“政府监管”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
同时,有了锂电的发展经验在前,对于如何让氢能汽车更加“稳而有力”的发展,想必也会更有信心。
功夫拍案
事实上,在新能源车的发展史中,一直是“政策先行”。
从方向指导、到战略规划、再到真金白银的资金后盾,政策才是推进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对于氢能车来说,现下的政策也在补贴方面做出了有别于电动车的改变。
比如以结果为导向,项目评估验收后,才能获的奖金;明确奖金不能用于整车项目投资和加氢站建设,只能用于核心技术产业化、人才引进等…
显然,新措施不仅更加严格,且细化许多,避免以往在电动汽车中的骗补现象。
想必,通过政策与战略层面的“疏导”,加上产业与技术的“深耕”,氢能车虽然暂时会发展缓慢,但不会一直停滞于此。
而对于氢能汽车这个行业来说,现阶段并不需要“炒作故事”,更需要“潜心修炼”。